守正创新,匠心传承——专访川菜名厨陈玉春与他的“鼎食渔”江湖
序章:从灶台到江湖,一位川菜匠人的初心
冬日清晨,成都青羊区的一条老巷里,烟火气已从“鼎食渔”的后厨升腾而起。灶台上,一口铁锅被烧得通红,陈玉春手持长勺,手腕轻抖,花椒与辣椒在热油中爆出阵阵辛香。这道工序,他重复了三十余年,却仍如初见般专注。
“川菜的灵魂在火候,更在人。”他转身笑道,额间的汗珠在蒸汽中若隐若现。
陈玉春是川菜界的杰出代表,他创立的餐饮品牌“鼎食渔”,以“守正创新”为核心理念,既传承经典川菜的麻辣鲜香,又融入现代食客的多元需求,成为成都美食地图上的标志性符号。2023年,他的故事因一场行业盛会再次被推向台前——在第二届国际潮州菜烹饪大赛中,“鼎食渔”团队凭借一道融合潮汕卤水与川式调味的“椒麻卤鹅”斩获金奖。这道菜将川菜的椒麻味型与潮汕卤鹅相结合,让川菜与粤菜在舌尖上完成了一场跨越地域的对话。
第一章:师承与突围,从学徒到掌门
陈玉春的川菜之路始于1980年代。14岁那年,他拜入川菜名门“陈门”第三代传人王偕华门下,成为关门弟子。回忆起学艺时光,他感慨:“师父常说,‘三分手艺,七分火候’,但火候之外,更需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。”彼时,他每日凌晨四点起床,切菜、吊汤、练翻勺,手掌被铁锅磨出厚茧,却始终未言放弃。
2000年,陈玉春自立门户,创办“鼎食渔”。创业初期,他面临传统川菜市场同质化严重的困境。“当时满街都是火锅和麻辣烫,但川菜的精髓远不止于此。”他决心从“老菜新做”入手,将传统宴席“九大碗”中的经典菜品改良为适合小家庭的分量,并创新推出“椒香糯米骨”“泡椒凤爪冻”等融合菜,迅速在年轻食客中掀起热潮。
第二章:守正创新,舌尖上的“江湖”
在“鼎食渔”的后厨,记者见到了一道招牌菜“酥碗”的诞生过程:排骨炸至金黄,与黄花菜、木耳层层叠入陶碗,猛火蒸制后淋上秘制酱汁。这道源自川西坝子田间宴席的“香碗”,经陈玉巧手改良,既保留了传统咸鲜风味,又通过调整蒸制时间让肉质更软糯,成为年夜饭桌上的“爆款”。“食客吃的不仅是味道,更是记忆。”陈玉春说。
2023年,他的创新脚步愈发大胆。受潮州工夫茶文化启发,他将单丛茶汤融入川式红烧肉,推出“茶韵红烧肉”,茶香解腻,肉香醇厚,一举成为“鼎食渔”的年度网红菜品。而针对健康饮食趋势,他研发的“低脂椒麻鸡”采用低温慢煮技术,最大限度保留鸡肉鲜嫩,麻辣味则通过分子料理技术萃取花椒精华,减少油脂摄入,吸引了大量健身爱好者。
第三章:从厨房到社会,一位企业家的担当
“餐饮不仅是生意,更是文化的载体。”陈玉春始终将这句话挂在嘴边。2023年,他主导的“川菜进校园”项目走进成都十余所中小学,通过开设烹饪选修课、举办非遗体验活动,让青少年感受川菜技艺的魅力。“看到孩子们捏出歪歪扭扭的叶儿粑,却笑得那么开心,我觉得这就是传承的意义。”他动情道。
社会责任亦贯穿于企业经营中。“鼎食渔”与四川山区农户签订直采协议,将腊肉、竹笋等食材纳入供应链,既保障菜品原生态,又助力乡村振兴。此外,公司还成立“匠人基金”,资助贫困厨师子女就学,目前已覆盖30余个家庭。
第四章:破局与展望,川菜的未来在何处?
面对预制菜和外卖的冲击,陈玉春选择主动拥抱变化。2023年,“鼎食渔”推出“大师私宴”上门服务,由他亲自带队,为家庭聚会定制菜单。除夕夜,团队曾创下单日服务20户家庭的纪录。“现代人渴望仪式感,却又被时间束缚,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传统美食以更灵活的方式融入生活。”他说。
对于未来,他计划筹建“川菜创新实验室”,联合高校食品工程专家,探索川菜标准化与个性化结合的路径。“既要让麻婆豆腐走出国门,也要让老街坊吃到小时候的味道。”他望向窗外,眼神笃定。
尾声:灶火不熄,匠心永续
采访结束时,陈玉春递给记者一碟刚出锅的“椒麻卤鹅”。鹅肉入口,卤香与椒麻在舌尖交织,恰如他的人生——传统与创新并存,炽烈与温润共生。
“有人说川菜是江湖,我倒觉得它像一条河,看似奔腾向前,实则源头活水从未断流。”他笑道。灶台的火光映在他脸上,仿佛照亮了川菜的未来。(文/李思远)